锚定多元化云服务架构,华为云驶向深水区

副标题#e#

云+AI+5G时代,需要多元化云服务架构。

大变局之下,华为云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个回答要回溯到今年的5月份,华为公司副总裁、华为云BU总裁郑叶来在“杭州·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上提到的一个新概念:“Cloud+X”,其中X涵盖AI、IoT、5G、芯片、消费终端以及生态等一系列因素。从这个概念拆分上,不难看出云计算将成为企业的数字化底座,而全栈能力的具备与否将是未来考量云服务厂商是否拥有核心技术护城河的重要考量因素。

无独有偶,华为云BU 泛互联网解决方案CTO聂颂在接受钛媒体的采访时表示,“5G、云以及AI共同构建成坚实的底层,若说得具象点类似于三者合力搭建一个舞台,上层的应用于此载歌载舞,进而根据不同的场景提供不同的服务。”

就在刚刚过去的“成都·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上,郑叶来对“Cloud+X”战略作了进一步详解,“Cloud 1.0时代,采用通用计算架构是成本最优且高效的;Cloud 2.0时代是‘云+AI+5G’的时代,移动端应用的需求驱动云端计算形态发生改变,移动端继续采用通用云计算架构不再是最优选择,多元化云服务架构成为新时代的最佳选择。”

驶向“云+AI+5G”深水区

在5G层面,华为认为5G发展已超4G同期,并预测到2025年时将覆盖58%的人口。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华为在全球已经签订了50个5G的商用合同,累计发货15万个基站,并已同运营商建设了40多张5G承载网络。

4G改变生活,5G使能社会,将打破运营业务想象力的边界。聂颂向钛媒体介绍到,“5G作为核心驱动力之一,可以预见的是,它普及的速度将会比想象中更快,缘由产业界终端、芯片、网络早已准备就绪,预计到2020年,5G终端和网络建设将覆盖核心区域,2021年将覆盖边缘区域。”大规模的快速部署对于开发者来说则意味着带宽变大、时延变短以及流量成本大幅降低。于此之下,则直接模糊了云和端概念的边界,而云和AI算力的融合将在云中虚拟多维世界,具体表现为从应用到互联网场景如VRAR、云游戏、智能穿戴到工业场景等场景的迭代更新。

在Cloud 2.0 时代,传统大中型企业已成为推动云计算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根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2016 年有 58%的企业在用云,这一比例在 2017 年跃升至 77%,预计在 2019 年将进一步增至 85%。最先用云的是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小企业,随着公有云在性能及安全等方面逐步向私有云逼近,小企业上云需求逐步满足,大中型企业将成为使用公有云的主角。公开资料显示,在逾100万企业用户和开发者选择华为云的客户中,包括了“ 350+”政府,“200+”个金融企业。值得一提的是,华为云全球拥有5.1亿 IoT 连接和1100 余个 APP 连接,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量级。

服务对象的转变也让云服务厂商一改以往的单一打法模式,纷纷转为面向全行业打造混合云,聚焦于全栈能力的打磨。

“最好的混合云”,是华为同阿里、腾讯、AWS 等厂商公有云定位的最为不同的一点。混合云灵活按需联接的特点与物流行业中利用多式联运提升运力并无二异。

针对于此,华为去年对 ICT 基础设施业务进行了重组与优化,将公有云、私有云、AI、大数据、计算、存储、IoT 板块重组为云产品线。 1Q19 华为公司将 IoT、私有云团队合入 Cloud BU,在实现从芯片到数据中心、从硬件到软件、 从 IT 基础设施到云服务以及从边缘计算到云计算的全栈云整合的同时,也起到了数据中心基础设施、芯片、硬件、基础云服务等的全栈优化作用。

华为在云方面十分强调 AI 能力的融合。去年10月,为了提供普惠的AI算力,华为正式发布昇腾910和昇腾310两款自研AI芯片;到了今年的1月份,为了满足大数据处理以及分布式存储的需求,华为推出“业内性能最高”的基于鲲鹏架构的7nm服务器处理器——鲲鹏920(Kunpeng 920)。值得注意的是,鲲鹏的高并发低功耗适用于5G时代海量终端数据和并发应用场景。从“芯”开始,筑起了华为云的核心壁垒。

钛媒体深度 | 锚定多元化云服务架构,华为云驶向深水区

在对AI发展潜力上华为有着自己的判断,除了早早于2016年就提出ALL Intelligence的概念并于2018年的华为全联接大会上推出AI芯片和ModelArts(旨在帮助不同行业工程师更容易迅速地使用 AI)平台之外,华为还表示预计2025 年所有企业用云,97%大企业将使用 AI,77%的应用将使用AI。

而云服务的算力也正向多元化迈进,基于鲲鹏芯架构打造的鲲鹏云基础设施为提供弹性云服务器(即整合了计算、存储与网络资源,按需使用、按需付费的一站式 IT 计算资源租用服务,以帮助开发者和 IT 管理员在不需要一次性投资的情况下,快速部署和管理大规模可扩展的 IT 基础设施资源 )、裸金属、云手机等一系列云基础服务将加速产业智能化的创新优势。根据华为云的官方披露,在弹性云服务器层面,华为云相较于业界同类型云服务器性能领先3倍;在裸金属服务层面,华为云提供高达128核的众核算力,满足了高并发复杂性业务;而云手机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云的仿真手机服务,无缝兼容Android原生APP,性能相比模拟器提高180%以上。

“华为以云服务的商业模式将公司30年来的技术积累开放出来,面向未来,华为云在技术上做好了充分准备,将继续保持开放架构,为企业提供稳定可靠、安全可信、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云服务和解决方案,更好地满足客户不同场景的需求。”郑叶来在“成都·选择不凡 华为云城市峰会2019”又一次肯定了技术的原始驱动作用,技术是华为云的纵向深耕,横向则在于全栈的打造,纵横交错之下,则是华为云在大变局之下应对之策。

钛媒体深度 | 锚定多元化云服务架构,华为云驶向深水区

云端之下,加速行业落地

#p#副标题#e#

众所周知,5G融合云计算、AI在应用场景上主要分成三个维度,第一类是EMBB(速度上更快),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可以看到网速的翻倍提升以及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进而带来万物互联及AI的全面爆发,诸如VR/AR、云游戏、高清视频、智慧工业、自动驾驶等。第二类则是mMTC(数量上更多),即海量物联网之下的大规模机器类通信,进而带来通讯网络的架构调整,包括开源化、边缘化以及平台化。第三类则是uRLLC(连接上更稳定),即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简而言之,是对通讯基础设施(无线、基站、射频设备等)的整体升级,要求上则体现三高:“高智能、高频率以及高密度”。于此场景之下,对时延的要求很高,往往要达到1ms级别,广泛应用于车联网、工业控制等特殊行业。

“最快能得到普及的是EMBB(增强移动宽带)应用场景。”聂颂对钛媒体表示到。以音视频为例,华为云采用了业界性能最佳的AI推理训练平台,100G IB网络加持之下让计算网络处于最低的时延状态,而CDN(内容分发网络)端的云加速则改善秒开、卡顿、拖动指标,进而达到提升视频客户体验的最终目的。

华为云和5G的融合,让用户体验提升的同时,成本也随之降低。据了解,华为独家提供的H.265实时高清低码为直播、点播E2E降低10~20%成本; 大数据分析平台则让成本结构性降低25%、跨平台数据分析延迟从天降低到秒级。

而到VR的场景应用中时,“Tile-wise Streaming FOV传送技术”是华为8K VR解决方案中的亮点,从具体的运行环节来看,首先VR视频编码系统将8K/16K 360度全景视频切分为42-48个分片(Tiles)+一个4K的全景背景流,然后分发到运营商视频专用CDN,在这个条件之下,终端只需要有4K解码能力就可以观看8K/16K全景视频。通过测试发现,8K全景VR视频码率达到120Mbps以上,得益于FOV方式,整个流程可节省约40%的带宽。

回归到在安全层面来分析,华为云高等级保护服务系统高分通过公安部网络安全等级保护4级测评。这标志着华为云已率先满足等保2.0的合规要求,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云服务。与此同时,华为是国内少数具备T级清洗设备的专业厂商,华为云高防提供攻击秒级响应、电信级可靠性保障;另外,依托华为30年的技术积累,在全国骨干网部署7+高防节点,总体防御带宽10T+,保障在场景应用过程中(如云游戏)大流量攻击下业务无损,用户体验流畅。

最后,借用华为云全球市场总裁邓涛的一句话,“如果将这场全行业的智能化升级比作一条新的赛道,那么云将成为起飞的跑道,而AI、IoT、5G将是决定企业发展速度和商业高度的重要引擎,5G和AI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IDC圈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延伸阅读:

  • 5G时代,我们的创新哪里来?
  • 5G时代的购物中心会是什么样?
  • 起底中国5G基站进程:行业热情高涨,运营商为何不紧不慢?

dawei

【声明】:天津站长网内容转载自互联网,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绝非权威,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您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请提交相关链接至邮箱:bqsm@foxmail.com,我们将及时予以处理。